天空一碧如洗,白云悠悠,湘江侧畔水鸟乍得飞起。清水塘大桥宛如长虹,6条宽阔的道路铺展开去,生机勃勃的株洲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在眼前徐徐展现。
湖南省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项目是国家批复的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湖南省“一号工程”湘江保护治理的重点项目。
2023年9月,在中交集团“繁华丝路·交筑美好”主题系列活动中,阿根廷南方电视台记者弗洛雷斯等来自1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40余位记者走进清水塘,见证了老工业区的蝶变。“听了清水塘的故事,看到现在人们生活在绿色的环境中,这是真实的绿色发展案例,可以看出当地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中国真了不起。”弗洛雷斯感慨地说。
建一座新城,深化了国际友人对于绿色中国的印象。党的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三航局、三航院的建设者在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水土、通大桥、建家园,促进清水塘转型升级,揭开了老工业区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清水塘片区曾是全国重点工业基地,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261家化工、冶炼企业,曾创下全国工业230多个“第一”。然而,粗放式发展也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清水塘“三废”排放量一度占株洲市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二,成为湘江流域最大的“工业锈带”。“大白天也要关上窗户,没事我是不出门的,空气里土壤里都是刺鼻的味道,水里面都没什么鱼,就算有,也没人敢吃。”清水塘老工业区老职工李军回忆说。
很快,老工业区迎来了“转机”,株洲市政府决定推动污染企业“关、治、搬、转”,使老工业区焕发新春,助力城市品质提升,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2018年的一个冬日,大雪纷飞。清水塘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炼炉熄火,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老工业区改造也正式拉开帷幕。虽然没了往日机器轰鸣,老工业区成为了一片“静”土,但是距离成为真正的“净土”仍是长路漫漫。不仅需要净化水土,肃清“余毒”,更要在此基础上建设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清水塘城市公园。
据测算,14.4万立方米水体里含铅、汞等6种重金属污染物,水质浑浊。“为了‘对症下药’配置相应的‘解毒剂’,我们必须掌握水体内各种污染物占比。”清水塘项目环境治理小组负责人苗进辉说。为此,环保工作团队成员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污水中连续工作8个小时取样。“脱下防护服,衣服都湿透,手指泡得起皱了,煞白煞白的。”苗进辉回忆说。
在配置“解毒剂”的过程中,“取、滴、摇,取、滴、摇”的操作,苗进辉重复进行了上百次。通过不断筛选溶液种类,控制浓度含量、调试添加剂量,每次尝试都是0.1毫升之间的取舍,每次排除都是在向成功靠近。
历经700多次的试验后,为清水塘水体量身定制的各式“解毒剂”终于诞生了。“这是我们的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外面接的是不同药剂罐。”苗进辉指着长方体状的设备介绍道,“将各式‘解毒剂’依次放入后,根据污染水体流量控制‘解毒剂’剂量。”再经过23道程序,浑浊的污染水体便可“焕然一新”。设备全功率运转时,每天最高可以处理水体400立方米。
长时间的无序排放也导致老工业区300多万立方米的土壤里埋藏着50多种污染物。一次挖掘过程中,建设团队发现了大量不明情况的灰白色淤泥,经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现场检测,为电石泥、污染土壤、废渣的混合物,可要明确成分含量,必须在污染物中心区域采样进行化验。场地中心像沼泽一样泥淖,机器寸步难行。近3米的污染物取样深度和采集路径下未知的土壤情况,也让人们望而却步。彼时,正在现场带班的项目副总工程师张恒勇挺身而出,穿上防护服,拿上铲子和取样袋,小心翼翼地朝着污染物正中心挪去。团队伙伴们守在现场,一个个眉头紧蹙,目光紧紧追随着张恒勇的身影,看着他一步一步越踩越深。一个小小的趔趄,都让大家捏一把汗。终于,张恒勇顺利地取到样本。短短百来步的距离,归来时,他汗透衣裳。最终,团队锁定了中心区域淤泥的污染因子是以镉和砷为主的六种污染物,为“对症下药”治理土壤指明了方向。
在清水塘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张恒勇介绍了一个精美的瓷器:“能想到吗?这个漂亮的瓷器是污染土‘去毒’净化后烧制而成的。”污染土重获新生的过程,并不容易。建设团队将污染土逐层挖出,转至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以热脱附技术为主,通过最高900摄氏度高温,让燃点不一致的污染物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并脱离土壤,让污染土得以“浴火重生”。在清水塘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污染土年处理量可达到75万立方米。“重生”后的土壤或是送回“出生地”进行回填,或是将其烧成“砖块”投身建筑业,甚至有部分达标土壤可以契合株洲醴陵陶瓷之乡的定位,用于制作精美瓷器。土壤“再就业率”达到了100%,获得了“就业单位”的充分肯定。
水土净化后,一座崭新的株洲清水塘城市公园也缓缓揭开了面纱。其中,公园新建的14.4万立方米人工湖作为清水塘片区防洪排涝调度环节的“中枢神经”,既要满足民生需求,还要在发生洪涝时起到屏障作用。但是,行业内鲜有先例,短时间内拿出可以落地的规划,成为摆在三航院面前的挑战。三航院水利院总工程师顾宽海介绍说:“城市公园建设关系到民生福祉,必须建好。”他带领设计组成员驻扎现场,经过夜以继日的调研讨论,终于“吃透了”流域情况,在3个月内编制完成《株洲市清水塘城市公园水利专项方案》,并通过数次技术审查会。这样的方案和效率,令水利专家竖起大拇指。
2021年7月,碧如宝石的湖泊嵌在公园,净化后的水土重新为这片老工业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仅公园的回填土方就能铺满38个标准足球场。不仅如此,湖底种植着四季常绿的矮型苦草、改良耐污的小茨藻等净化水体的水草,鱼儿嬉戏,湖泊生态环境进入了良性循环,清水塘再次“绿”了起来。湖边修有平整的栈道,供人散步休憩,黄昏时候,这座开放式的公园早已游人如织,笑意盈盈的市民们相互打着招呼,再看不出半点“锈迹”。
2023年8月28日,夜幕降临,僻静了几年的清水塘片区却热闹了起来。被市民誉为“湘江最美大桥”的清水塘大桥桥身流动着璀璨的金光,大桥行人和非机动车景观通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闲聊、散步,日均游桥人数已近两万,成为株洲现象级的网红打卡地标。
三航局承建的清水塘大桥主跨采用双层钢桁架拱桥结构,上层为机动车道,下层为人非景观通道,全桥跨径为408米,在同类型桥梁中位列世界第六、中国第三。
“这座清水塘大桥是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的‘弧光’,钢结构传承了工业底蕴,精细拼装展现了科技创新,外观设计是祝愿人民红火的生活。”项目总工李业勋介绍说。
大桥上部主拱由3000多个杆件,通过64万套高强螺栓栓接而成,螺栓的安装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内。大桥建设团队派技术小组入驻厂家,通过综合运用BIM技术、虚拟拼装技术等方法,将现实的杆件和螺栓通过三维扫描形成三维数字模型,进行数字化模拟拼装,确保精准。
“清水塘大桥的每一颗螺栓都有独一无二的名字。”李业勋笑着说。原来,安装时,建设团队对每一颗螺栓进行“署名”,并做了标记,结合数字化检测系统进行核校,最终满足安装精度,实现栓接零返工。
主桥建设需将吊装总重3.2万吨的几百个杆件在距离水面120米的高空中进行精密拼装,其中最重的杆件超过200吨。然而,国内现有的爬拱吊机多为360度全回转单吊点吊机,仅有一个吊点,且吊力只有100吨,无法满足全部杆件的吊装要求。
会议室里静悄悄,大家都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改良施工工艺。”李业勋斩钉截铁地说。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技术团队从木偶戏得来灵感,“牵线木偶”的线越多,同步提升的重量也越重,而且随着牵引线的伸缩调整,木偶操作的灵活度反而更高。技术团队将“杆”型结构的传统吊机结构改为“四方体”的新型桁架结构,似瓢虫状牢牢抱在主拱上,同时配备4个吊钩,连接吊钩的线索就像牵引线,等待吊取控制“木偶”杆件。如此改良,不仅总吊装能力从100吨提高至240吨,还便于操控和调试,进一步满足了合龙精度要求,同时,从桥梁最高处返回的爬拱吊机和桥面吊机的行进路线完全吻合。技术团队开创性地使用爬拱吊机代替桥面吊机进行桥面吊装作业,实现“一机两用”跨湘江,节省成本的同时为大桥建设按下加速键。
上万次数据演算,数百次的技术方案研讨,800余次起吊,589次调试,全桥256个关键点铺设传感器实时监控,大桥稳稳当当地“停”在了预定位置,实现了无应力合龙。2023年8月28日,大桥建成通车,建设者们与自发等待已久的市民们挥舞着旗帜,一齐涌上了桥面,感受着“新”桥带来的“新”美好。
株洲清水塘大桥与三航院整体规划设计的清水塘大道、清霞路等六条道路共同组成了清水塘产业新城的路网骨架,既缩短两岸通行时间,促进了科技交流,也激发了经济活力,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晨曦,薄雾还未散尽,清水塘招商引资团队研讨会会场气氛热烈。“我们招商引资是在为片区的百年发展奠基,必须摈弃‘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思想,我们引进来的产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株洲中交清水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欣的话掷地有声。
清水塘的水更清、树更绿,招商引资的道路也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