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考古工作人员终于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墓东面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这写尘封千年的兵马俑终于重见天日,起初考古工作人员醉心于文物的发掘,并没有发现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问题,直到考古发掘工作的继续,在秦始皇兵马俑被公开展示后,
这些兵马俑为什么都没头盔?于是越来越多看了兵马俑的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秦始皇没有头盔这件事才被公开进行讨论起来,一部分人认为秦队本身就是没有头盔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是兵马俑没有头盔而已,这种讨论很快引来一些历史学家的讨论。
要知道除了秦始皇兵马俑以外,关东六国出土的文物里都是有头盔面试的,甚至在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中也提到了头盔这件事,如《荀子议兵篇》中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所谓三甲便是面甲、胸甲、腿甲,其中这个面甲指得的应该就是头盔的一种变体,并且关东六国很多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头盔的出现,然而秦国这边,不但史料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秦士有头盔,甚至连出土的文物中也从来没有头盔的出现。
起初考古学家觉得只是他们发觉的兵马俑遗址是一部分没有头盔的兵种,等到后面就好了,但随着挖掘的进行,考古学家也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好像就是没有头盔的,因此哪怕是历史学者也开始怀疑秦国是不是真的没有头盔。
理智告诉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六国都有,那么作为统一六国的秦国,也应该是有头盔存在的,但是事实却告诉他们,秦国极有可能没有头盔,因此没过多久就有一批学者开始宣扬‘秦人无盔’的理论。
这批学者普遍认为,由于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秦国本身就因为离中原,华夏的核心地带最远,生产力理论上更低,因此头盔的发展很落后,很可能是一些既不方便携带,又不方便使用,造价还贵的头盔,因此秦国索性就不用头盔了,加之秦国武勇,很可能形成了一种以不戴头盔,视死如归的精神,进而‘无盔’成为了一种独属于秦国的精神。
这个说法在上个世纪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可,甚至学术界也承认了秦国无盔,那些对此观点不认可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纵使不满,也苦于没有证据来反驳,这种理论直到1998年7月,在对秦始皇陵东南部一处陪葬坑挖掘时,终于发现了带有头盔的秦国盔甲,并且造型精美,装甲严密,‘秦人无盔’理论被不攻自破。
了解过殉葬这种血腥的埋葬历史的话应该直到殉葬是一种怎样反人性的行为,通常殉葬都是希望殉葬而死的人跟随自己前往地府,让自己在地府依旧能享受到皇帝般的待遇,因此殉葬的一般都是宠爱的妃子、勇武的士兵、喜爱的宠物狗,这士兵就是为了在地府为皇帝保驾护航的。
因此考古学界又提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兵马俑是没有头盔的,对于殉葬的士兵而言,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秦始皇进入地府,那么自己就必须穿戴整齐军备随时准备战斗,然而对于兵马俑而言则不同。
兵马俑存在的意义是接受秦始皇检阅,让秦始皇到了地府任然能检阅自己生前的大秦勇士,因此兵马俑所处的环境应该是在大殿之下接受检阅的,这自然是不允许头戴头盔,这种检阅传统在后世很多王朝都有延续,到了唐朝时期不但不允许带头盔,甚至连开锋的武器都不允许携带,唐朝四刀之一的仪刀就是专门为了方便皇帝检阅而设计的一种木质的礼仪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