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二级教授石来德先生,在选中的分论坛一听就是几小时,早早赶到,散场才离开;60多岁的原北起院总工程师须雷博士,在选中分论坛的各演讲场次中穿梭,不仅听得认真,还频频在交流环节提问。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使是泰斗级的大师,也能在两天七个论坛的几十场演讲中获得启迪。
为了让更多没有时间,或者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这次创新大会的朋友们也能领会到大会的风采,本公众号将发布连续报道,对部分大师的演讲进行专题报道和解读。在报道和解读的过程中,不免穿插一些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第十届全国、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名誉会长杨柏龄先生,在第二届中国起重机械技术学术创新发展论坛的主旨论坛上作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精彩演讲。
杨先生列举大量案例,论证了科技与产业化的关系,讲了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法和产业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产权保护环境的完善。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专利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奖励,更是为了科技成果的安全。一个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完善的专利条款才能获得真正的保护。苹果手机仅仅为“手指横滑开启”这个发明,就申请了10余个专利。专利文件不完善,也是很多企业的技术成果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
不仅仅是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许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同样存在这一问题。随风而上,跟风抄袭,造成很多“高科技”领域的低水平重复。机器人(机械臂)热了,大家一窝蜂上;立体车库热了,大家一窝蜂上。拼不了技术,就拼价格。最后大家没钱赚,大家没能力(通过科研)继续发展。
立足自身优势,不盲目跟风,立足于细分市场,立足于狭缝求生,不与行业大鳄和资本大鳄打肉搏战,这是中小企业必须把握的要诀。
进入一个创新市场,自我定位很重要。你是领跑者还是跟随者?作为领跑者,你是否具备领跑的能力?作为跟随者,你是否有着跟随的资格?
如果研发(或获得)创新成果的成本是一,将这个成果推向市场的成本就是十,而赢得市场的成本就将是百。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天时地利人和有任何的把握不好,领跑者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前浪”的例子举不胜举。
根据“马太效应”,市场永远是青睐强者,走向垄断的。80%的市场,终将由20%的领导企业所瓜分。作为跟随者,如果你不具备自己的特点,没有自己的细分市场定位,仅仅想靠低价位去抢一勺羹,那么失败的命运终将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作为企业家,要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话语权,特别是对市场,对行业发展有独特见解的科技人员的话语权。不尊重科技工作者的企业,注定不会长久。
作为科技人员,特别是专注于产品研发本身的技术人员,要尊重企业家的判断和决策。大量事实表明,技术经济性、市场适用性、产品工程工艺开发、产品管理与市场营销、融资集资等非技术性因素往往是决定成果是否能成功转化并实现利润的关键。
大学、院所与企业,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在功能设定上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大学和院所应坚守创造和扩散知识的本职工作,而企业应踊跃将成果落地,转化成产品并实现利润。
科研成果只是科研成果。将成果转化为产品,需要大量的投入。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企业能力不足以实现这一点,或者技术服务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服务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那么转化失败就不可避免。
加强企业产品需要不断优化的意识,提高企业综合集成能力,健全第三方咨询市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企业缺乏服务意识,用户缺乏付费获取服务的心态,低价竞争使企业无法完善服务的品质,产品品质低劣不具备服务的价值,都是创新难以持续的原因。
服务是个巨大的市场。从优质服务求取利润已经逐步被企业认识并加以实施,第三方服务机构已经初见雏形,推进这一进程是发展促进中心的责任和义务。
了解市场需求,需要对整个行业市场的今天和明天的把握。只解剖一只麻雀或几种鸟类,是无法把握整个飞禽世界的状况的。就算你只关注麻雀,麻雀也有雌雄老幼,也有强壮病弱,也有区域变异,也有进化过程。用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数据去制定自己的产品战略,是非常危险的。
市场调研很必要,市场调研很困难。不仅许多企业自己的调研问题百出,一些著名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也难以取信。
发展促进中心有意愿有能力,组织最合适的专家团队,来为行业市场的今天与明天把脉。这次创新大会,已经就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毕竟,一个大蛋糕可能100个人都吃不了;一个小蛋糕可能1个人都吃不饱。整个蛋糕的大小比自己那份蛋糕的份额要重要得多。对老板,对骨干员工都是如此。只有做大蛋糕,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