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转型对于新材料产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当前的世界,谁能在新技术及产品上发展更快,谁就能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主动权。
“十二五”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一批国内领先产业园区也在积极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赛瑞研究整理了5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点了其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布局重点及方向。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
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达488平方千米,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16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新材料领域,园区将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纳米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72亿元,工业总产值339.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38.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8.79亿元,财政收入67.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
高新区现有企业5140家,“四上”企业2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3家,高新技术企业10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家,区中园14个,上市企业16家;各类科研机构93个,研究院所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9个,建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兴远高科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扬帆起航创客空间、京东创客孵化空间work+)。
在产业发展布局上,高新区重点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由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等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产业园区,共8个产学研园区整合而成,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整合后的示范区从空间上分为3区。北部阳曲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104平方公里。其中,原太原工业园区基础区约3平方公里;在阳曲县的扩展区约101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
中部产业整合区主要是对现有比较成熟的产学研体系以及城市功能进行提档升级,重点布局大数据、物联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创意、跨境电子商务、保税物流、科技研发等产业。
南部潇河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343平方公里。其中,太原约205平方公里;晋中约138平方公里。是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
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以稀土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辖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8447家,其中,稀土工业企业95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7家,外资企业39家。稀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近些年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占包头市比重提升至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升至17.8%,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重点延伸稀土主导产业链条,打通稀土产业磁材发展瓶颈,提高稀土新材料全国市场占有率,打造成为全国稀土新材料基地。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重点围绕营口六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以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体、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研发和对接平台。
在新材料产业布局方面,在科技城南部重点引进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镁合金表面处理应用等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黑龙江省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23.9平方公里。高新区坚持以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以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不断强化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走人才立区、项目兴区、科技强区之路,取得显著成绩。
江阴国家高新区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历经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现代生物医药医疗等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2018年,高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2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全区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一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向千亿级“中国高端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迈进;全力打造一流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阵地,联合顶尖科研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常州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下辖7镇3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综合保税区,面积508.91平方公里。
建区28年来,初步形成了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以占全市11.6%的土地、14.7%的人口,创造了全市20.9%的经济总量、21.4%的财政收入、29%的到账外资和36.6%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全市1/3的外资企业和1/3的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24位。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3月,2017年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先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2010年被江苏省批准为省级新材料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同年被批准为省级光伏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并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被批准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同年,经批准同意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现已落户各类企业450余家,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五大主导产业。
萧山临江高新区始建于2003年3月,2015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55平方公里。近年来,临江高新区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实现了从“农业垦区”到“工业园区”,从“工业新城”到“科技新城”的华丽转身,相继获得“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扩展区”“国家新材料产业拓展基地”“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能源省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发展区”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
萧山临江高新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区,目前已集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机器人、现代物流、特种纤维和新型复合材料、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高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有望在5年内成为千亿级产业。
宁波国家高新区始建于1999年,是宁波市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省级高新区成功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宁波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连续多年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三大细分领域已形成全球性影响。
高新区积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与照明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材料分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四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未来,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和合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及技术及特种功能材料等。
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成立于1997年,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园区。近年来,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通过“内外并举”“资智双引”等方式不断引进优势项目,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高新产业集聚。
高新区未来定位于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全球知名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前沿阵地、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创业新城、长三角重要的创新高地和生态新城。未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
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绍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省级五个重点开发区之一。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为突破,集聚了中芯国际、浙江京东方、航芯科技、欧柏斯光电、宏邦电子等一批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加快打造以集成电路小镇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生命健康产业主要涵盖医用材料、可穿戴设备、大型医疗装备等领域,现有铭众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明峰核医学影像系统研究院两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集聚了振德敷料、福清卫生、康知生物等重点企业。
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一家专业化工园区,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包括一园三区,即中俄科技合作园和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功能区块,是国内唯一的同时具备氟和硅两个产业发展基础的基地。2008年5月,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
近年来,衢州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城融合,产业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化学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四大500亿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托巨化,开放开发”的原则,以中俄科技合作为特色,以建设“氟硅之都”为目标,以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为产业重点,吸引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入园创新创业、孵化和培养高新技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