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首页 > 新闻资讯

杏彩体育网:张正河教授:挖掘产业集群发展“元”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22 06:31:08 浏览次数: 1 来源:杏彩体育网页版 作者:杏彩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入口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很多地区如意大利、德国、英国、韩国等形成了非常著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国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各地出台了很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文件,甚至命令每一县市必须建立产业集群。需要说明的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具有其本身发展的原生动力。

  我国包括国际上的很多产业集群,都是由于一个事件或一个特殊的事件慢慢积累发展形成的。比如,河南著名的钢卷尺产业集群、小型起重机产业集群、山东改装车产业集群等都是由偶然事件形成的。钢卷尺产业集群起源于一个农民拣到废弃的尺条,反复琢磨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后经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农民以及四邻的模仿创新开拓形成了现在著名的钢卷尺产业集群。山东梁山著名的改装车产业集群,起源于一个老先生在公路边经常修自行车、三轮车,慢慢地在这个区域形成改装自行车、改装三轮车,后来成了改装汽车,包含了从五金加工、车厢喷漆到改装系统每一个环节,之后形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因偶然事件的发展形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产业集群。

  在中华文明史上,在一些地方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传统生产工艺及相应的文化。当地的企业家靠传统生产工艺并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如,湖南省花炮产业集群、江苏紫砂陶艺产业集群、四川白酒产业集群、许昌的假发产业集群就是如此形成的。基于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传统工艺,加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催化了传统工艺向更高、更现代、更大规模的方向跃进。

  由于资源(自然、社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一些地方具有发展某些产业的资源优势,就会形成相应的产品生产或产业的优势区位,更多企业、服务机构的集聚,就形成产业集群。自古以来,因为苏杭具有桑蚕养殖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杭州和苏州这一片区域就是中国最主要的丝绸生产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桑蚕养殖正在往西部区域转移。如,广西宜州,自然条件很适合于桑蚕养殖,在国家东业西进战略下,很快形成蚕丝业产业集群。但是要注意的是,产业转移到的区域要具备相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没有相同的条件是转不过去的。

  我国“一五”“二五”“三五”“四五”计划期间,国家将很多大型工业项目落在东北、内蒙、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区。这些大型工业区周边需要配套,这样由大型工业产业为中心形成了产业集群。如柳州车辆产业集群、包头的钢铁制品和装备产业集群等。

  不论是改革初期的东部地区或是现在的中西部地区,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出去打工的农民不仅学会了某项技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生的观念。他们在外地打工获得一定的技术、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市场信息之后,特别是认识到某种产品生产的商业机会后,便返回家乡创办自己的工厂。比如,温州的领带产业集群,浙江的袜子产业集群,桐庐县的快递产业集群上基本是这样形成的。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部分省份都以省政府的名义发文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些省要求每一个县必须要建立一个产业集群,这样在县城或中心镇催生了很多产业集群。

  这样就由政府的科学规划下,产业顺着区域整个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动力化,再加上政府的力量,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非常快,这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以上是为研究或讲述方便而进行的分类,实际上一个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或者说是几种动力共同推动的。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处理好产业集群与主导产业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国内外市场定位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回乡创业的关系。

  与主导产业一致,为主导产业配套,为主导产业服务。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区,有小麦主产区、玉米产区、大豆产区、牛奶产区,棉花主产区、甘蔗主产区。如果在主产区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原料供应就没问题。如果在不是主产区的建立产业集群,原材料运输的成本就会很高。所以说,产业集群的建立要与国家的主导产业的规划相一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用了很长时间组织大批专家,对全国的大宗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已经划分出来了,所以在做产业集群的时候,要根据国家优势主产区的划分来确定产业集群的定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对第三产业有强烈的需求,对新型城镇化及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中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硬环境的建设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增加,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大量劳动力转移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和科学的宏观规划也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市场交易环境。

  产业集群的建设要和城镇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有城无产”,出现一个个鬼城,同时也要避免“有产无城”出现产业集群建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工人却没有地方居住,生活成本非常高,这两种状态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递进。

  很多产业园区硬件做得特别好,道路修得好,办公区域建得好,但是软件水平有待提高。特别强调的是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不能是招商过来就完了,招商合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给进入集群的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包括政策服务、人才服务、安保服务,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的结合才能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也付出了很多环境的代价,所以产业集群要规划好,要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到位,就会产生更加集中的污染,带来更大的灾害和危险。目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要处理好环境问题。

  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保护好当地的环境,同时也要与当地老百姓和谐相处。产业集群建立起来之后,不能与本土没有关系,要和当地社会、当地群众和谐相处,这也是产业集群发展起来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一个产业集群里,上下游产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不能纯粹地为了建设产业集群,出现“拉郎配”的情况,比如,有的产业集群里,路左是化工企业,路右边却是食品企业,企业之间不仅没有任何关联,还存在相互伤害的状态。所以,政府在规划产业集群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游之企业之间的相关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产业集群到现在为止确实成为各个地方提升自身区域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抓手。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重庆就有很多国家级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地市级的产业集群也有很多。我们如何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集聚作用,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布局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未来,要紧跟国家和国际上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按照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自主培育与扩大开放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培育基础上,重点建设100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万亿级产业规模和一批千亿级产业规模,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技术体系完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农业领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现代智能农机、节水装备、生态肥药、仓储物流设施(保鲜冷链)加工分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相关的产业集群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什么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集群?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优厚和政府高效率优质服务是主要原因。政府要在强化服务方面下功夫,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下,能发展,形成叠加效应。

  围绕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探索实行差别化产业项目供地模式。充分落实当地产业用地政策,深入推进用地再开发,鼓励以业态调整、腾笼换鸟等方式,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用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探索面向优质科技型集群企业,开展用地弹性出让、土地年租制等方式进行载体建设。

  到2035年,我国达到了75%左右的城镇化率之后,城镇化用地将不再会大幅增长了。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地规划,在一定的空间上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不能因为产业周期的波动造成利用土地长期闲置。

  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成果在产业集群中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鼓励集群内优秀科技企业承担各类科研项目。面向集群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集群领军企业牵头组织产业重大技术研发和行业标准制订,鼓励集群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升集群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建立股份制战略技术合作机构,推动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技术优势单位强强联合、交互持股,打造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和利益共同体。

  在产业集群里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针对龙头企业的创新研发工作,很多地方提供了一些非常优厚的税务减免政策,如果一个企业在研发上投入达到一定的份额,是可以抵税的。这样可以鼓励产业集群的头部企业创新,成功后往跟随性下游企业传递,以带动每个企业的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科技水平。以集群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实施集群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不断壮大集群企业队伍,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支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知识分享、利益共享的产业技术联盟,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和降低联盟成员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配套供给等过程中的效率和成本。鼓励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促进联盟进一步发挥整合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的优势。

  支持建设多元投入、市场主体、公益目标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集群“双创”平台建设,鼓励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专业孵化、产业孵化,促进企业加速器建设。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面向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