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依旧是船舶工业转型的重中之重。新型动力、零碳船舶成为船舶工业发展方向,绿色、低碳技术需求不断扩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船舶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
船舶发展“路线日,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船舶工业质量发展提出规范和要求。其中指出,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推动品牌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
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明确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新兴产业重点标准研制方向,提出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聚焦高技术船舶领域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产品零件的设计建造标准;
同时,作为船舶海工业发达的城市,上海引领示范作用,持续稳固大国重器装备的“上海制造”这个金字招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船海集团支撑的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11月,上海经信委等多部门印发《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为方向,以远洋船舶和深海装备研制为重点,以央地融合和长三角区域协同为路径,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全域增强产业发展集聚力、引领力、可控力、竞争力。
3月,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省发改委等部门编制的《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印发,在绿色智能船舶规模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6条措施;
8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
11月,山东省工信厅等17部门印发的《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在新能源船舶领域提出,“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LNG、甲醇、氨燃料等新能源示范船型,形成自主可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技术和核心配套产品,打造新能源船舶试点示范项目”。
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增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稳妥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
6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全产业链全环节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我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拓展海洋旅游产品方面提出,“优化邮轮航线和邮轮旅游产品设计,推进国际邮轮运输全面复航”,预示着我国邮轮旅游发展潜力非凡,随着今年国产邮轮交付下水,围绕邮轮旅游的邮轮产业经济正在加速形成。
今年,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交付数量与年俱增,船舶工业迎来“质”的发展,其中最闪耀的莫过于“爱达·魔都号”。
11月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身系飞天飘带命名交付,自此我国成功集齐造船工业“三颗明珠”。
作为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的巨系统工程,大型邮轮的建造难度难以想象。从2018年大型邮轮合作设计建造项目开始,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联动和管理361家一级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汇集全球30多个国家超过5000名的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协作,相继突破重量重心、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综合电网、舱室环境、振动噪声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据了解,“爱达·魔都”号被誉为“海上现代化城市”,一眼望去,通体雪白,端庄而又大气,全船搭载107个系统、5.5万个设备,包含2500万个零部件,完工敷设4750公里电缆;船上有客房2125间,可容纳乘客5246人,配置面积4万平方米的生活娱乐公共区域,给游客带来极致的服务体验。
中船嘉年华首席执行官陈然峰表示:“‘爱达·魔都号’承载着中国邮轮制造业的未来和发展,将以国际化标准、专业化精神和满腔热忱为邮轮赋能,为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贡献力量。”
6月,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交付,该船解决了船舶总体、动力、电力、推进、导航、操控、船岸等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8月,国内起重能力最大的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1”完成全程抬升拔桩试验,完全实现船型设计、建造及核心配套设备的国产化;同月,全球首制700标箱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N997轮开启试航,该船是国内在建最大吨位的电动船项目和首批绿色零碳试点船型;
11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日内瓦”号命名交付,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世界最佳。
高技术产品目不暇接、数不胜数,也得益于船舶工业的“链”上力量,船舶配套产品发展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逐步迈向国产化——
今年,中国船舶X92DF系列LNG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实现批量交付;交付首套国产X92大型船用低速机曲轴锻件;国产首台LNG挺杆起重机完成出厂试验。
在今年第21届上海国际海事会展上,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一一研究所发布了三款新装备——以绿色甲醇作为碳中和燃料的双燃料中速发动机、用于船舶碳减排的船用二氧化碳捕捉系统以及深冷式再液化装置。其中,船用二氧化碳捕捉系统已经应用于新型船舶设计当中。
今年1月1日起,现有船舶能效指数正式开始实施,使用电能、甲醇等清洁能源的新能源船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其中,氢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船舶能源,对我国航运业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登上“三峡氢舟1”号,享受晚风拂面,景色入眼,没有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漫漫长江之中独享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
作为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对推动“氢化长江”进程、加快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颇具示范意义。
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二研究所研究员彭元亭表示:“随着高密度氢能制储运发展、成本大幅降低、燃料补给站规模化及燃料电池技术进步,氢能燃料将会成为新一代内河船舶主流能源,近海及远洋船舶的辅助能源。”
11月,全球最大马力纯电拖轮“云港电拖二号”交付使用,该船系柱拖力(正拖)超过65吨,可实现码头快充2小时满电,动力电池容量满足1天的工作需要;
12月,我国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试航成功,该船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拥有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船舶未来共同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化、智能化。在清洁能源逐步推动船舶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同时,智能化发展也跑出“加速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体现出我国船舶工业优秀的设计建造能力;另一方面,新型技术的革新也促使船企走向绿色低碳。
江苏新时代造船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是国内最大的单体智能化平面分段生产车间,门式起重机、平直分段线、智能焊接等设备通过智能软件相互协作,相比人工,大幅提高了平面分段制作效率;
广船国际的智能生产线,主要用于薄板建造,整条流水线的工作量是传统生产方式的3倍,让以前200多人的团队缩减到了50人左右,在减少人力投资的情况下提升效率;
自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以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推进5G+超高清视频、VR导航导览、智能、5G+远程控制、5G+机器人等应用,省去各种繁琐流程,让公司在建造上迎来“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