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潜艇——著名的“台风”级(Typhoon class)也即941型重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代号“鲨鱼”)的到来,苏联海军开始对其配套的驻泊及后勤保障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新建。从1977年起,位于摩尔曼斯克州西利察湾的尼尔比奇亚基地接受了为期4年的改造,扩建了驻泊码头,并准备了“台风”级核潜艇专用的特殊浮桥。在尼尔比奇亚基地的西面还有一座修船厂,还驻有托举力29300吨的ПД-81号浮船坞,能够满足平日的进坞维护保障需要。
而为了运输重达90吨的Р-39型固体燃料海基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20“鲟鱼”),海军、造船工业部门协同交通运输部门、机械制造部门共同对导弹的出厂、运输和装载流程以及配套的机械设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改动。首先是研制了全新的地面设施,且导弹由生产工厂到导弹技术基地的运输由传统的卡车拖运方式换成了铁路运输,从导弹技术基地区域到固定装填码头的转运则依靠专用的导弹运输车来保障。
潜艇基地内新配备了由莫斯科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КБТМ)研制的导弹装载成套设备综合体(КСПР),包括起重能力达125吨的ДПК-125型双托架悬臂式起重机。由于导弹在出厂时就已经完成了推进剂的加注并装入密封的储运发射筒中,因此在吊装进潜艇的发射井内之前,无需在舾装码头进行再次组装。此外,海军还修筑了新的铁路支线以通往建于海岸丘陵地带的潜艇基地和边远地区的导弹靶场。上述铁路基础设施、起重机和码头设备均由北德文斯克“小星星”修理厂负责制造和提供。
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让人员的操作水平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而苏联的义务兵役制决定了短期服役的普通水兵和准尉无法操作这类设备;
巨型起重机的维护修理非常复杂,且无法由海军基地单独完成,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海基核力量的战备使用。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苏联海军在建设地面保障设施的同时,还设计建造了多艘浮动导弹技术基地(ПРТБ),主要型号包括北约代号为“拉马湖”级(Lama class) 的323系列/2001型海上武器运输船、北约代号为“阿姆加河”级(Amga class)的1791型海上武器运输船以及771/1505型自航式浮动吊车,它们主要用于在海军基地为舰艇补充导弹武装,可贮存、准备、运输和供应各种导弹。
但是,这些现有的浮动导弹技术基地的平台能力有限,只能运载一般重量尺寸的液体燃料海基弹道导弹和其他战役战术导弹。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台风”级核潜艇发挥战斗力,苏联海军只得委托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珊瑚”中央设计局(ЦКБ Коралл)重新设计一型专门负责为“台风”级核潜艇在驻泊区直接实施导弹装载的专用技术保障船——11570型海上武器运输船(МТВ)。
1983年12月5日,11570型海上武器运输船的首船“亚历山大布雷金”号(Александр Брыкин)以С-02617的船厂编号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铺设了龙骨,1985年8月30日下水。该型船原计划建造2艘,但最后仅“亚历山大布雷金”号一艘建成,并于次年12月29日移交给海军。
“亚历山大布雷金”号海上武器运输船全长159.1米,全宽23.2米,吃水5.48米,标准排水量8235吨,满载排水量11440吨。船上的主动力装置由2台各6000马力的Д82А型柴油机组成,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6.5节,续航力5934海里(15节),另有4台各8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船上人员编制148人,自持力30天。
作为“台风”级核潜艇的专职“保姆”,11570型海上武器运输船可装载供其使用的16枚Р-39型海基弹道导弹(不过一艘“台风”级核潜艇可携带的Р-39导弹数量为20枚),并装有全套的导弹吊装起重设施。最为核心的自然便是布置在船体舯部主甲板上的那部与岸上ДПК-125型双托架悬臂式起重机同一等级的125吨吊车,另外还配有12吨吊车和9吨吊车各1部。
“亚历山大布雷金”号的甲板俯拍,注意甲板上看似有64个导弹井,实际上每4个方格下才有1个导弹井,导弹装载数为16枚。
正在驻泊地为1艘“台风”级核潜艇装载导弹的“亚历山大布雷金”号海上武器运输船 在“台风”级核潜艇出海执行任务的间隙,“亚历山大布雷金”号海上武器运输船也不是无所事事的。11570型配备了1部作为辅助船来说极高规格的МР-755“军舰鸟-МА1”型(Фрегат-МА1)三坐标对空/海搜索雷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顶板”(Top Plate)的单面阵简化版(背后配置了平衡翼板),能够担负一定的海上雷达警戒哨任务,以保护重要的“台风”级核潜艇基地。
为了应对敌方可能发起的空袭时,“亚历山大布雷金”号装有一定数量的自卫武器,包括4门АК-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备弹2000发)、“箭-3”型(Стрела-3)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架以及4座МРГ-1型7联装55毫米反蛙人榴弹发射器,无线电电子对抗设备则有ПК-2型舰载诱饵投放发射装置以及ПК-10型舰载近界投放发射装置。
如果说1833型综合补给舰“别列津纳河”号(Березина)的出现标志着苏联海军远洋水面作战编队巅峰时代的到来,那么于1987年正式进入红旗北方舰队服役的11570型海上武器运输船“亚历山大布雷金”号则成为了苏联海基核力量发展至巅峰的标志。不过短暂的巅峰之后马上就是陡峭的悬崖,苏联海军的威光用不了数年便顿然褪去了华彩。
在苏联时期建成的6艘“台风”级核潜艇中,有一半在90年代末期退出现役并拆解成废铁,只留下被用作试验艇试射“布拉瓦”导弹的首艇ТК-208“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还有较晚服役的ТК-17“阿尔汉格尔斯克”号(Архангельск)和ТК-20“谢维尔斯塔尔”号(Северсталь)三艘。
而见证了它们成长与隐退的“亚历山大布雷金”号海上武器运输船虽然在1994年2月18日进入摩尔曼斯克的第35修船厂接受中修,但由于缺乏资金在1995年中止了一切修理工作。直到2005年最终除籍之前,“亚历山大布雷金”号一直封存在第35修船厂码头旁,之后被拖到立陶宛克莱佩达的“西方”船厂(Vakarų laivų gamykla)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