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爆红的淄博烧烤再度引发“返乡热”。面对大城市的工作压力,怀着安家置业的期待,近年返乡年轻人持续增多,进而助推县城商业街建设和消费增长,用某县城超市营业员的话说:“(这里)比成都的物价还高!”看似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县城,直接带动年轻人的创业热,疲于枯燥流水线的打工人、不堪内卷的年轻白领、难找工作的毕业生都涌入创业大潮。但也有评论指出,县城能承载起这些青年的热情吗?
本文两位作者具有丰富的县域研究经验,分别从县镇产业结构和年轻人创业动力两个视角作了深入分析。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高万芹发现,县城商业街上的创业尝试很多,然而成功的就那么几家。虽然做小本生意发家致富的故事不断流传着,但竞争逐渐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连锁等大资本经营把房租抬高,让小本买卖更不好做。加之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对乡镇资源的虹吸,导致小镇居民养成去市里消费的习惯,无根无源的创业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第二篇文章的作者雒珊发现,县城创业人群以“90后”为主,但“00后”也早早为县城创业做打算。大城市对于学历和技术不占优势的年轻人而言是相对困难的,回乡创业虽然不稳定,但创业才有更高收入的可能。他们希望通过创业,从工厂劳动者阶层中突围一条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生活不受太多限制”。年轻人返乡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然而县城能否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创业环境,仍不确定,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掏空普通家庭的钱包。雒珊建议,县城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把生活成本降下来,这样返乡年轻人才能在县城里安放生活。
本文为两篇时评组稿,分别转自“三农堂”和“新乡土”,原题分别为《农村创业有多难》和《农村青年的县城创业梦》。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厌倦了,就想回乡成业做个生意,也就想着自己可以致富,然而真正赚钱的没几家,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倒是房东赚了,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有稳定的房租吃就是赚了。乡镇单位的市场消费力整体是被城市吸纳的,过多的供给只能让无根无源的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我们村是镇中心村,也是镇商业服务中心,很早就兴起了一条商业街。我家就在离商业街不远的汽车中转站,一条省道横穿而过,每次乘汽车回家过年,在那熟悉的十字路口下车,一切似乎都没有不同。然而,在家转了两天就发现,年年岁岁“楼”相似,岁岁年年“主”不同,街还是那条街,人却不一定还是那些人,门市店的生意也经常变化。
原先十字路口的一个不到20平方的小店,前两年卖童装、去年变成卖辣鸭脖,今天又变成了理发店。隔壁的三层小楼刚建起的时候是一个大型的服装超市,一楼女装、二楼男装、三楼卖鞋,为了宣传,天天发传单、用移动车喇叭,在镇上来回打广告,没干两三年倒闭,现在变成了家具城。对面的一个门面店,曾经卖机械配件、电动葫芦,后来变成了饭店,再后来就是烧烤店,现在又卖牛肉面、麻辣烫等小吃。
这条街原本依靠省道的优越交通位置,从90年始,发展了一批起重机械厂及其以机械配件和零部件销售为主的门市店,很多人边卖零部件,便承担一些维修、焊接业务,一些人因此发家致富,村里的人看到这些机遇以后,都来做这种生意,慢慢的市场饱和,再加上这些年乡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实际上利润已经非常低,从原先的接近一半的利润率变为现在10%不等,这直接导致下游产业的零配件销售情况不乐观,规模不断缩减、倒闭,原先的很多从事与起重产业有关的门市店,现在都纷纷变成一些饭店、幼儿园、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而在我们这条街上在相隔不到两百米的范围中,仅饭店就六家,常年经营的也就两三家,其他的有的是经常换,有的是新开的,我大爷家的一栋房子门市店自己也曾经做过饭店,没生意,就转租给别人做饭店,没两年生意不好也走了,后来转租给一个卖咸菜的,一年5000元(100平方左右)的房租,还赚不到钱,没有特色,集市上摊贩卖的咸菜又比他便宜多了,坚持了两三年也走了。现在又转租给一个卖化肥种子的。
这条街上的很多门面店都在不断的在空闲和转租中更替。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个车站,人流和车流很大,而且与隔壁的商业街比,这里的房租低很多,做生意应该还不错。我大爷做饭店失败了,我二爷爷的大爷仍心存幻想,看到街上两家做草鸡店的生意很不错,就也跟着做,然而仅干了一年就已经准备不干了,客流量太少了,成本还搭进去了,现在他苦笑着说要去开发,其实就是外出打工,闯闯试试。
想做生意的很多,尝试的也很多,然而成功的就那么几家。村里这几年有一些做小本生意逐渐发财致富的人,然而,慢慢的大家发现,怎么别人发财,我就不行呢?一些成功返乡创业致富的人也不断的在村庄中流传着。
村里的一个女的在外打工几年后,有了一点资金,回村做连锁店卖馒头,结果成了村里最火的馒头房,在十字路口租房卖馒头、饼、甜点,现在她扩张到三个店,雇佣13个人,其中两个店在商业街上,她的故事很快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没想到卖馒头也能赚大钱,以前都是卖机械零部件赚钱,现在还不如一个卖馒头的。商业街上就陆续开了几家卖馒头的,有北京馒头、有山西馒头、有山东馒头......卖馒头的这口“饭碗”慢慢的也不好赚了,不仅卖馒头的,卖饼的花样也多起来,蛋糕店也越来越多,她家的千层饼和蛋糕店的利润也少了。然而,终究是老店,在这几家面食店中,仍属她家最好,只是苦了后来者,房租的成本高,生意却不俏,有的退出,有的转去偏僻的地方做生意。最搞笑的是蛋糕店,前两年在商业街北面新开了一家,倒闭了,过两年又在这家蛋糕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又倒闭了,今年又在蛋糕店的隔壁家又开了一家,而现在这些倒闭的店又转变成了童装店、汉堡店......他们可能曾经是服装店、饰品店、手机店、家电维修店......
前两年火了服装生意、婚庆礼仪服务生意,街上翻新了很多门市楼,兴起了很多服装超市和婚纱摄影店,然而,婚纱摄影也好,服装生意也好,真正做强、做长久的就早先那几家,后来者、跟风者较为成功的很少,都是经营一段时间后转让或退出。发财的永远是那几个最先看见商机,最早做的那几个店,其他的没有创意、没有市场的后来者都是市场上的淘汰者。
作为乡镇来说,其消费需求潜力并不强,农村本身商业化程度有限,很容易市场饱和,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镇上的供给需求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平衡,农民的购买需求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增,然而,房地产(门面房)和市场供给却在不断的扩大。能够提供后来者发财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平均利润也因为市场的饱和而降低。再就是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对乡镇资源的吸纳。尽管作为一个镇中心,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服务中心,然而,农村地区人财物是不断流向城市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平时人们的购物消费都随着人的流动流向大城镇了。此外,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市一级更好的服务和更为齐全的服务,使得很多人都愿意去市里消费。三是不断上涨的地租成本,加大了农民购买的成本,商业街上一间20来平方的小房间,一年的房租在8000到10000左右,位置差一点的40多平10000左右,很多人觉得贵了,但是,你不租总有人租,不断的房客,让房东不用担心房租太高没人租用。因为商业街上有集聚效应,很多人愿意来这里冒险试试,不管是经营什么生意,离家近,又自由,还容易发大财,很多人看到那些经营较为成功的人,开着好车,当着老板,在街上有几家门市店,不用打工,没那么艰辛,生活却很滋润,因此,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厌倦了,就想回乡成业做个生意,也就想着自己可以致富,然而真正赚钱的没几家,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倒是房东赚了,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有稳定的房租吃就是赚了。尤其是周围偏远农村的很多人,一批批的过来“交房租”,“交学费”,本村的人虽然也蠢蠢欲动,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因为大家看多了,都知道,钱找好了门道好赚,找不好门路也是赔本,赚来赚取也就几家。
且随着地方大资本的进入,小本买卖发财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大资本经营成功的也不多,只是把房租抬高,成本更高了,让小本买卖更不好做。现在镇上卖衣服都比城市贵,弟媳直嚷着还不如在网上买衣服。弟媳说她宁愿向更为便宜的集贸市场和价格差不了多少,但品种更为齐全、品质更好的市里去买。乡镇商业街上的买卖和服务更是夹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的夹缝中,成本越来越高,空间却越来越有限。商业街上年轻一点的女的卖衣服、卖饰品、包包,年轻一点的男的卖手机、家电、搞维修、开饭店,要么就做理发厅,大家都有发财梦,政府也鼓励返乡创业,然而他们更多的是花钱买教训,那些创业致富梦,只属于少数抓住市场机遇的人。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只能再度出去打工,或者在镇上的厂房和门面店里打工。
这些年,商业街上经久不衰的老店在所有店面中,占据不到一半,这些店面都是常年存在的,其他的都会经常更新,在经常更新的店面中,很多还是老店的老板开设的新店或开辟的新项目。“新人”进来成功率较低,新兴行业钻的是市场稀缺的空子,刚开始的都比较成功,像最早的家电、现在的手机等,现在一些品牌店和连锁店也不断的入驻,然而除了,一两家大型的购物超市和服装超市较为成功外,其余的品牌和连锁生意没坚持多久也就退去了。这一两家较为成功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外地资本,他们进驻以后,很适应农村的生活气息,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集贸超市,打折的、高档的、稀奇的、新鲜的都有,然而一个市镇也只能容下一两家这样较大的。其余的生意总是不温不火。
现在在商业街的北面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商业街,人气没老街旺,但是店面却很多,仅理发店就好几家,杂七杂八的也是经常更换,门店房的供应已经饱和,然而,门面房的开发却没有止步,不止是北面,现在只要是靠街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的位置,大家都在想翻修盖楼,要么赚租金,要么做生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街道都像商业街这样,可以不断积聚人气和有创业梦的人。非商业街上的很多人装修了房子租不出去,就自己做生意,做生意不赚钱就闲置。有些人在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位置租店做生意,生意也没有想象中的多很快退出,我们家附近的这条街上很多房屋就处于这种状态,虽然是车站,有人气,但积聚效益远远不够,都被隔壁的商业街给吸纳了。邻居家大婶,他的房子原先租给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转租给一个另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来生意都不好,都不租了,房屋闲置了很久,就直接把房子卖给另外一个人家,另外一户人家买了地盘之后,翻修了四层新楼,企图能够通过这个赚房租,想以每年10万的价格租给别人,然而,至今没有人愿意租。这户人家认为,商业街上的一个三层的购物超市一年的房租是60万,我这位置差点吧,毕竟在省道附近,挨着汽车站,10万总是可以的吧,然而,没有人愿意租,对面1万的门面店,倒是经常有人过来租,但也经常换人、换生意。
即使是镇上,其市场空间也是有限的,不是遍地都能生财,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可能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认为自己会走好运,赚大钱。因此,尝试一把,辛辛苦苦的把打工钱和东凑西凑的本钱全交给房东了。他们很多都是外出打工厌倦了,返乡创业的人,或者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有的人抓住了市场机遇成功了,大部分人却只能成为流水兵。然而不断翻腾的租房市场,再加上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的炒热,只是加大了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这两年村里又加大了楼盘开发,卖给边远山区的农村人,边远山区的人为了儿女的婚姻,为了方便孙子上学,也都在镇上买了房子。然而,很多父母和年轻人进驻镇上又无地可种,只能在镇上打工、做小本买卖,做点生意,进一步加速了房租市场的火热。然而房租市场的火热,不代表消费市场能够紧跟,不少人尝试失败后就外出务工了。同时,一两条街上房租市场可以,不代表整个镇中心都能开花。很多人欢欢喜喜装修了房子,都希望从中赚一把,却一场空。
集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层市场和商业服务中心,满足着大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提升,集镇着实让一些做生意的人富裕了,有些人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活的很体面,这给在外漂泊打工的人看到了希。